小小孩的自主權
文/謝易臻。新北市新埔國中附設幼稚園老師
現在的孩子實在是很有福氣,物質生活不虞匱乏,而且連精神上的需求父母都注意到了,但父母的教養方式大都延續上一代的管教方式。上一代的方式無所謂好或是不好,但卻似乎欠缺一分孩子自主的權利,而且「讓孩子可以擁有自主權」這件事,似乎要等到青春期以後或者是滿18歲才能交給孩子自主權。可是1歲多的小小孩可以有自主權嗎?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會有所懷疑,「他可以嗎?」事實上,父母的教養態度對於孩子是否能夠善用自主權,也有密不分的關係。
父母的教養態度
態度一致,隨機應變
父母在教養這個時期的孩子,所持的態度應是雙方一致,不慌不忙。因為1至2歲的孩子語言能力和思考能力尚未成熟,對於大人的意圖仍沒有辦法完全掌握,所以一定要一而再,再而三地重複步驟或指示,才能產生效果。其次是父母的教養態度必須一致!父母應該依照一定的規則來對待孩子,而不要一個扮黑臉,一個扮白臉;兩者的態度一致才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。但是教養態度可彈性一點,因應問題與時間,父母教養態度可以視情形決定寬鬆或嚴格,以隨機應變的方式來進行教養。
教養責任共同分擔
過去的教養責任大都落在母親身上,但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,母親不僅要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,也需為家計而出外工作。於是雙薪家庭的出現,便成為教養孩子時的一個難題。父親也應為教養孩子而與母親共同分擔這個責任;至於誰要主導,誰要協助,端看父母雙方的溝通與分工。但前提是母親應該要認同父親有能力照顧孩子,父親有越多的機會學習如何照料孩子,將會更容易成功分擔養育孩子的責任。父親也應主動學習如何教養孩子,所以身為父親的加把勁,也算是為孩子加油嘍!
適時關心,避免過度照顧
父母總是細心呵護自己的孩子,但有時太過呵護反而會對孩子有害無益。當孩子在哭,就認為他餓了,於是不停餵他吃東西;為了讓孩子保持整潔,不讓他玩沙或一直洗手來保持乾淨,過度的保護之下,反而讓孩子感到不安、緊張。在不影響孩子健康的情況下,可以觀察孩子有反應時都大概是什麼情況;並在適當的情形(以孩子的身心安全為考量)下,讓他學習父母不在身邊的自我處理。
讓孩子擁有自主權的要素與前提
「有能幹的父母,就有愚笨的小孩」,現代父母因家中孩子人數少,父母都很寶貝自己的孩子,卻也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自我表達的機會。雖然讓孩子擁有自主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,但只要經過學習,就會成功。以下提一些方法,讓孩子學習自主。
讓孩子學習獨立
1歲開始,隨著年齡的增長,獨立性格會越來越明顯。而且時常會出現「我」、「給我」、「我會我自己來」等,這代表孩子想學會獨立的象徵;身為父母親的要如何給予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呢?在孩子做決定之前,可以用篩選的方式來處理,也就是說由父母選出2至3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供孩子選擇,而且這時孩子也會漸漸的感覺到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
幫助孩子肯定自我
1至2歲的孩子會開始出現反叛的情況,這也是一種顯示想要獨立的表達方法。這時期的孩子會試著模仿較大的孩子或大人的行為以求得讚賞。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,因為父母的鼓勵是激發孩子努力學習的重要力量。家長應該衡量孩子的能力,讓他去完成能力所及的事情,例如:自己吃飯、自己穿鞋子、自己洗臉、自己收玩具。這些簡單的自理工作,都以放手讓孩子去做。從中孩子可以獲得成就感,您再給予鼓勵,就是孩子學習自我肯定的最佳時機。
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合理教導
雖然1歲的孩子開始學說話,但這只局限於孩子本身的生活經驗,並不代表他完成理解您講話的內容。所以身為父母,要考量孩子的能力,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教導,畢竟1至2歲的孩子能力有限。家長必須提安全的環境,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學習,他的體驗將是最有趣,而且深刻的,那麼自主權才更有辦法建立。
自主權對孩子的影響
孩子的早期經驗會影響往後的生活
孩子的早期經驗像是打地基,打得越穩對往後的身心發展就越好。尤其1歲時,剛學走路或是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活經驗時,會有壓抑、無慮的心理狀況產生,這時候,父母應該趁此機會順勢引導孩子用正面的角度來迎接、學習,避免孩子日後心中的陰影。隨著孩子年齡漸長,對自己的照顧或是生活自律方面,也逐漸地站在主導的地位上;如果孩子沒有早點學習獨立、自主選擇,未來面臨生活上的決定時,或許會經常求助他人。但求助不能一直是解決的方法,唯有自己下判斷才是真正解決問題之道。
幫助孩子生活自理
現在家庭因為孩子生得少,在父母的保護與呵護之下,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幫他做好。等到孩子上幼稚園了還不會穿衣服、穿鞋子,甚至無法判定事情的對錯。這是因為父母沒有讓孩子學習什麼事可以自己做,什麼事需要別人幫忙。
讓孩子學會選擇
上述提到讓孩子判斷和求助,也就是讓孩子學習選擇。選擇自己克服困難,還是選擇讓父母或他人來幫忙解決也是一門功課。1歲的孩子獨立的意識會慢慢的增強,所以想要自己決定的想法也會越來越強。但是1歲的孩子能力有限,父母可以在旁看看他的選擇是否恰當;選擇方向對,則給予鼓勵,選擇方向錯,也不要當面予以責備或斥責,而是冷靜和他討論選擇的方向,同時也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選擇,這才能幫助孩子在遇到相同的事件時,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。
父母該如何判定給孩子什麼樣的自主權
孩子呈現出自信的時候
孩子1歲時期要逐漸發展自己對別人的信任;肢體動作會逐漸的熟練,對環境的掌握能力也慢慢的增加,他會越來越有信心。這時父母應該做為孩子的支持者,因為父母的支持會讓他一方面追求獨立的同時,一方面感受到父母的保護,也更有安全感。有了父母做後盾,孩子將可以勇敢的嘗試事物,並越來越成熟。
孩子會辨別危險的時候
孩子隨著經驗的累積,會碰上正面和負面的經驗。正面的經驗會影響孩子後來發展,而負面經驗也可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困難。當孩子遇上挫折,甚至是危險時,大多數父母會教導孩子避開危險或是將危險從生活中抽離,而無法讓孩子認識什麼是危險。但要讓孩子學習遇到危險時該做什麼處理,或是如何向大人求助,都是這時期該教導孩子的重要觀念。雖然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懵懵懂懂的,但父母時常的提醒孩子將這些觀念植入腦中,成為孩子的知識,一旦遇上危險將能知道如何面對。
可以給孩子哪些自主權
對於1至2歲的孩子,哪些事可以給孩子自己自主做決定呢?哪些事父母可以嘗試放手讓他去做?以下提供一些方向作為參考:
1、 吃飯:孩子想要自己吃飯時,就由他自己嘗試,畢竟這是生活技能。在吃飯時或許會弄得滿地都是飯粒或不慎打翻碗,但可千萬不要大發雷霆,只要在孩子吃完飯後,和孩子一起把環境收拾乾淨,並且不斷的讓他嘗試拿餐具,時間久了,就不會把環境弄得髒亂了。
2、 選擇衣服:天氣冷的時候可以建議孩子戴上帽子、穿上外套,但對於要穿哪一件衣服,則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。
3、 和別人一起玩玩具:當孩子不願玩具與同伴分享,有爭吵行為發生時,別急著介入他的爭執之中,試著讓孩子自己去解決。
4、 獨處的地方:當孩子心情不好或情緒不要時,有選擇獨處的自主權,這段時間暫時不要去打擾他。
5、 哭的權利:當孩子受到挫折、受傷時,讓他盡情的發洩。孩子享有哭的權利,此時不要給他任何言語或肢體上的回應,等孩子停止哭泣後,再與他討論,為什麼要哭?哭完對自己有什麼幫助?千萬不要讓他哭完後就責備他或處罰他,這樣容易造成心理傷害。
6、 求助他人:當孩子遇到困難時,讓他自己選擇要自己解決或求助他人,因為這時期的孩子想要獨立,所以會有想獨自克服的想法。當然父母的立場可以適時地予以協助,幫助孩子度過難關。
1歲以後的孩子是開始學走路的時期,也是爭取獨立的開始。身為父母的當然會為孩
子設想,但在設想之餘可以多給孩子一些空間。孩子終究是要長大的,父母也不可能陪在他身旁一輩子,讓孩子自己摸索成長也是一種樂趣啊!
參考資料:我愛寶寶8月號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