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兒反應慢半拍 中耳炎作祟


「你耳朵有毛病啊?」6歲的羅小妹,看電視總是開得很大聲,跟她講話時反應總會慢半拍,大人都覺得羅小妹反應慢半拍、總是漫不經心,直到去年底做聽力檢查,才發現羅小妹妹是因為中耳炎長期反復發作,中耳積水造成的聽力障礙。


超過八成的幼童三歲前至少會感染一次中耳炎,其中6-18個月大更是感染的高峰期,臺大醫院小兒耳鼻喉科醫師許巍鐘說,80%的小兒細菌性急性中耳炎是肺炎鏈球菌與不可分型嗜血桿菌(NTHi)感染造成的。
  在「嬰幼兒中耳炎疾病與疫苗認知調查」中發現,近八成的家長對於中耳炎的認知不足,甚至高達五成的家長還存有「洗澡洗頭時耳朵進水會造成中耳炎」的迷思, 許巍鐘 醫師表示,中耳炎的臨床診斷並不容易,如果未及時發現並妥善治療,可能導致聽力受損,影響幼兒的語言學習與智力發展,提醒家長應積極注意及預防。
  由於小兒中耳炎復發率高達50%,部分醫師選擇使用抗生素作為中耳炎的第一線治療,以避免中耳炎惡化,卻可能帶來抗生素抗藥性問題,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 黃立民 教授指出,中耳炎的治療已成為小兒抗生素抗藥性的重要原因。 
  中耳炎最常見症狀包含發燒、耳痛,延誤治療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如耳膜破洞、慢性中耳炎等,根據統計,每次病童發作,平均有三周的時間,中耳炎家庭無法正常作息,幼兒會因為耳朵不舒服而嚴重哭鬧、失去胃口,家長往往需請假照顧病童,造成的直接、間接成本龐大;同時,健保體系、社會整體的疾病負擔也相當可觀。
  黃立民教授指出,6周大開始,新生兒可以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中耳炎,同時也可預防肺炎鏈球菌引發的侵襲性肺炎10價接合型中耳炎肺炎鏈球菌疫苗因為涵蓋10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及嗜血桿菌(NTHi)的成分,因此防範中耳炎的效果較好。
  除了施打疫苗積極預防中耳炎外,也應該從日常生活中降低中耳炎的危險因子,如新生兒餵母乳、將寶寶背扶正再餵牛奶,避免讓寶寶暴露在二手煙的環境等。


 


資料來源:台灣新浪網 ( 2011-04-01 ) http://news.sina.com.tw/article/20110401/4313338.html


 


疾病介紹


    中耳炎是幼兒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併發症;有急性中耳炎與積液性中耳炎兩種,兩者可以單獨發生,也可能以急性中耳炎開始而續發積液性中耳炎。好發於半歲到六歲之間的幼兒,在台灣以秋末冬初及一至三月最多,也就是易患感冒的季節。引起幼兒中耳炎的病因,主要是因為幼兒的耳咽管比較短又比較平,鼻腔及鼻咽腔的分泌物極易逆流至中耳內,導致急性中耳炎,引起的病源菌約有六至七成為細菌,其他則為一般之感冒病毒。另外,幼兒在二至五歲時,鼻咽腺樣體正值肥大增生的時期,常易造成鼻腔分泌物滯留於鼻咽部,進而影響到耳咽管的功能。    


臨床症狀表現


    耳部疼痛、發燒,其他有聽力障礙、耳鳴、耳流膿等。但較小的嬰兒,耳痛不會表達,只會哭鬧不安、食慾不佳、用手抓耳朵、發燒等。積液性中耳炎則只有聽力變差,沒有疼痛或發燒的症狀而不易察覺,很多有積液性中耳炎的小孩,是細心的家長或老師發現的。一再的感染急性中耳炎或長期有漿液性中耳炎,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,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及學習不良等問題。所以若是幼兒在上呼吸道感染後出現上述症狀,就需提高警覺,及早尋求醫師診治,以免延誤病情。中耳炎是幼兒常見的疾患,特別是嬰幼兒不會適當地表達,但其發燒、哭鬧不安等全身反應十分明顯,所以對於幼兒不明原因的發燒或哭鬧不安,就應懷疑是否為中耳炎,確實接受檢查。一旦確定罹患中耳炎的話,應遵從醫囑,切勿擅自停藥,一定要追蹤到中耳狀況完全正常為止,也是預防中耳炎復發和避免後遺症最有效的方法。


治療方法與藥物


    如果已經證實為細菌感染引起,則以服用抗生素為主,一般需連續服用十天至十四天。若對藥物反應不佳,有時還需考慮做耳膜切開術,也就是在耳膜上劃一個小口,將膿液引流出來。急性中耳炎在積極治療後,有部分患者雖急性發炎期已過,但中耳腔內仍存有積液不會消退。像這樣中耳積液存在的現象,即為積液性中耳炎。一旦遇上感冒,極易再次復發為急性中耳炎。當孩子中耳積液持續二至三個月,或有明顯聽力障礙時,可以考慮在耳膜上放置一通氣管,將中耳積液引流出來。放置通氣管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,在耳膜上切一小口,將通氣管嵌於耳膜切口處。通氣管置於耳膜處,約六個月至一年會自動脫落至耳道內,因此手術後需定時至醫師處追蹤檢查。 


可能的後遺症


    中耳積水是因為耳咽管發炎以後功能變差,無法發揮通氣的功能,中耳腔呈現負壓狀態時,組織會分泌出液體。中耳腔發炎也會刺激組織液體分泌,這些液體會阻礙聽力的傳導,耳朵會有好像被塞住一般,或是被一層膜隔住的感覺。中耳積水在給予藥物治療後大部分會自動消失,但也有部分的病人無法自癒,需要一段積極的治療。若兩側中耳皆有積水的狀況,更會影響聽力、阻礙學習發展,此時會建議放置中耳通氣管代替耳咽管功能的管子:先在病人耳膜上切一個小洞,吸出中耳液體後,再擺入管子箝在耳膜上,有引流液體和中耳通氣的功能,管子在一定時間後會自行排出。


父母需注意的觀念


    由於臨床上很難區別此為單純的病毒感染或是細菌感染,所以在治療時基本上還是以抗生素為主。雖然有些人認為不需使用抗生素來治療急性中耳炎,但此時務必密切追蹤病情的變化。治療中耳炎時選用抗生素的考量,一般認為應先使用第一線的安膜西林(Amoxicillin)即可,如果效果不好再考慮使用第二線甚至第三線的抗生素。至於其他藥物如抗組織胺、鼻去充血劑、噴鼻藥水、鼻類固醇噴劑等,並無確切證實對中耳炎有治療的效果;但是這些藥物也無太大的副作用,是否使用端視個別醫師的選擇。所有罹患急性中耳炎的幼兒,最好在一個月後請醫師複診,確定中耳炎已經完全痊癒、中耳積水消除、同時聽力恢復正常;以免發生聽力障礙、影響學習以及中耳炎的再次復發。  


 


  資料來源:摘錄自嬰幼兒疾病與照護”/周怡宏醫師撰寫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kid_glove333/article?mid=14


 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私立向暘托嬰中心 的頭像
    私立向暘托嬰中心

    台北市私立向暘托嬰中心

    私立向暘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